铜仁地区畜牧兽医局关于科技发展“十一五”回顾
及“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和建议
“十二五”是我区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科学编制全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根据《铜仁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开展铜仁地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铜署办发[2010]80号)的精神,现将我区畜牧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科技资源
1、科研投入:“十一五”以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省农委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委、行署实施“两带两圈”的产业布局和实现“六个新跨越”的发展要求,积极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截止到2009年底,争取了省级畜牧发展项目27个,总投资1850多万元,其中省级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1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5个、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3个、优质家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5个,优质畜产品(奶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3个。争取了农业部项目17个,总资金近3300万元,其中德江、印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建设项目,投资1194.75万元;基层基础设施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10个,资金1546万元;万山龙辉、牧业、印江云发和地区良种场改扩建项目共550万元。 2007-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资金投入我区生猪标准养殖小区(场)建设,2010年我区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已按要求报农业部,目前在积极的争取中。与此同时,广纳民间资本,每年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和金融信贷达5000万元以上。
2、科研机构
我区设有畜牧技术推广站、渔推站、动物疫控中心、饲草饲料工作站等机构,全区地、县、乡三级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健全。现有专业技术干部128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6人,占2.02%,中级职称461人,占35.82%,初级职称733人,占56.95%;本科生148人,占11.5%,大专生657人,占51.05%。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力量不断加强。
(二)“十一五”期间承担的科技工作及主要成果
十一五期间,全区有多项畜牧科技项目获得省、地级以上奖项,其中推广应用的《铜仁地区1万亩稻田生态渔业名、特、优、新品种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20万只优质杂交肉羊推广应用丰收计划》、《7万头良种母猪推广丰收计划》项目,分别获得省农业厅丰收计划3等奖、2等奖和1等奖;思南的《思南黄牛遗传资源调查及选育标准研究》项目、沿河的《波尔山羊胚胎移埴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和《高床漏缝楼式羊舍及舍饲羊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玉屏的《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35%提高到2009年的40%,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增至47.7%。
1、加强动物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十一五期间,全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五统一、六规范”生态畜牧业综合技术推广为重点,积极构建良繁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为全区畜牧业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逐步提高了我区畜牧科技水平。在新品种引进上:猪有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牛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皮埃蒙特;羊有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马头羊;禽有白鹅、莱茵鹅等。通过引入品种与本地品种的改良杂交,改善了我区的畜禽品种结构,提高了畜禽良种的覆盖率和畜牧业生产水平,全区猪、牛、羊的良种改良比重分别达到95%、40%和45%。在新技术推广上:随着标准化养殖小区(场)、猪牛羊人工授精技术、畜沼粮(草、果)生态养殖技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畜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猪的良种繁育: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我区实施良种母猪“内推外引”政策以来,各县先后从外地和本地良种场引进了一批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纯种和原种,开展经济杂交改良,取得显著效果,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现存栏能繁母猪236072头。现有猪改点1457个,其中人工授精点752个。基本形成了地县乡三级生猪良繁体系。
(2)牛的良种繁育: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养牛业在我区再度掀起发展热潮。为了提高黄牛的生产能力,我区先后引入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皮埃蒙特等世界著名肉牛品种的冻精来改良本地黄牛,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中都表现出优良的生产性能。截止2009年12月,全区共建有牛改良点189个,其中:冻配改良点122个。建有种牛场4个,其中良种牛场1个,思南黄牛保种场3个,开展本地黄牛选育10多万头。通过规模带动、大户带动、示范带动,大力开展养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3)山羊的良种繁育:山羊生产是我区的优势产业。2006年以来,通过引进波尔山羊品种及冻精开展经济杂交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中筛选确立了以波尔山羊为终端父本品种的肉羊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山羊品种改良进程。截止2009年底,全区共有羊改点771个,其中全区建存栏母羊100只以上种羊场46个,其中200只以上种羊场15个,已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3个;缓解了我区及周地区对优良种羊的需求压力。
2、转变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养殖小区(大户)建设是畜牧业由分散养殖向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转变的必由之路。全区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严格按照“六统一、六规范”要求,推行畜牧业“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养殖配套技术,以退村进区的方式建设生猪养殖小区,把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化养殖作为重点突破口来抓,紧紧抓住投资优惠政策向畜牧业发展倾斜的机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市场运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截止2009年12月,发展养殖小区653个,规模养殖场872个,养殖大户10903户,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到30.3%;肉羊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到26.8%;肉牛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到24.1%。 已初步建立起铜仁、江口、玉屏、松桃、万山、德江、思南优质肉猪产业带;建立起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石阡优质肉羊产业带和思南、印江、沿河优质肉牛产业带。争取并实施14个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实施了7各县石漠化治理项目和4个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和发展,基本形成畜牧业产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企业+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加快畜牧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企业+能人+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全区已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即“梵净山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各类养殖协会86个,初步建立了畜产品市场营销经纪人队伍,加强了畜牧业的产销结合。随着产业布局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3、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殖,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特种野猪养殖已在我区逐步兴起,为了结合梵净山旅游文化的开发,打造梵净山特色饮食品牌。在认真调研我区特种养殖发展现状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适合我区区情的特种养殖规划,同时分别对江口萝卜猪、含75%野猪血源的特种野猪、外三元猪进行了屠宰测定和肉质、营养检测,并在玉屏泉源、铜仁市武陵、江口梵态特种野猪养殖场进行了养殖效益对比试验,为我区有计划发展特种野猪提供了科学依据。截止2009年底,全区已建规模特种野猪养殖场10个,存栏特种野猪4128头;发展山鸡养殖大户8户,存栏山鸡17860只;发展竹鼠48户,存栏竹鼠5364只;发展刺猬4户,存栏刺猬165头;发展梅花鹿养殖场1个,存栏70只。
4、完善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加快种草养畜步伐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着力加大了种草养畜步伐。一是以项目为依托,认真实施了德江县退牧还草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和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四县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示范。全区每年完成冬闲田土种草12万亩以上,已建立起22个县级种草养畜示范点和6个万亩以上的人工草场。二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推广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等拓宽了饲料来源,每年饲料青贮61.12万吨以上,秸秆氨化2.3万吨以上。三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种草,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推行规模养羊、养牛场与农民种草的种销联结模式,加快了种草养畜步伐。
5、加大渔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养殖含量
“十一五”期间,为着力提高渔业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入户的示范作用,提高渔业科技养殖含量,我区主要狠抓了三个课题的研究,即:由地区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的《铜仁地区1万亩稻田生态渔业名、特、优、新品种高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江河野生鱼类资源调查》和《青田田鱼引进和推广》。
(1)铜仁地区1万亩稻田生态渔业名、特、优、新品种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是2004年—2005年铜仁地区畜牧水产局下达,分别在铜仁、松桃、江口、印江、德江、石阡等6个县(市)23个乡(镇)、办事处31个行政村5650户进行推广应用,共投入资金572万元,推广完成有效面积10110.4亩,平均亩产鲜鱼85.71公斤,生态带平均亩收入166.22元,实现总产值1207.93万元,鱼的发病率为0.1%,95%以上投喂颗粒饲料,名、特、优、新品种放养比例达到65%。通过对稻谷测产,平均亩增产稻谷23.3公斤。新增总产值1036.1万元,新增总纯收入667.6万元。
(2)开展了江河野生鱼类资源调查科研课题,该课题是由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市科技局协作完成,获 2006年 “铜仁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项目投入资金5000元,课题组历时16个月的野外作业,采集鱼类标本308尾,通过鱼类分类检索,将所有采集或收集到的鱼类实物标本,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序列识别品名,其真实性达95%以上;预测现存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品种资源存量准确性达85%以上,基本掌握了铜仁市境内江河野生鱼类资源状况,为江河野生鱼类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了青田田鱼引进与推广科研课题,本课题是2009年由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地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协作完成,该项目投入资金1万元。目前完成全部研究内容,正在申报参与本年度全区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通过项目实施,在稻谷不减产的前提下,每亩稻田可增加收入4500多元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开展动物疫病普查和综全防治技术推广,确保我区畜牧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开展了铜仁地区动物疫病普查和规模猪场(养殖小区)的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工作,动物疫病普查属于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共投入经费16万元,我局自筹9万元,县级投入7万元。针对铜仁地区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疫病现状,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调查和病原诊断等方法,对1997年—2006年期间七个项目县(市)动物疫病进行调查。通过疫病普查,掌握了全区动物疫病发生种类、流行规律及危害程度,为科学制定动物防控措施,畜牧生产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课题获2008年度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规模猪场(养殖小区)的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于2008年—2009年在全区10个县(市、特区)全面进行实施。项目总投资100万元,每年对50万头生猪采取免疫监测、驱虫及环境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了生猪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出栏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我区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增加了对畜牧业的投入,但与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仍不相适应,继续加大投入已成为我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区的当务之急。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畜牧业规模养殖比例小,大部分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体,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水平低。工业饲料普及使用率和转化率、牲畜繁殖率、出栏率和个体生产能力及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养殖农户的带动能力弱,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加销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体系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少,养殖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结构不合理。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发展养猪受到一定限制。而我区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比重较大,牛羊肉比重较小,生猪基数大,增速较快,但比较效益低,优质畜产品供应不足;牛、羊、禽肉的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基数小,增速慢;蛋、奶的产量因受传统的饲养方式、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膳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
四是科技水平低。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畜牧业增产或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普遍在60%~80%,我国为49%,而我区仅为40%。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禽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草地和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动物营养与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畜禽胚胎移植工程和繁殖技术、良种化程度,畜禽主要疫病预警预报和高效防治技术、畜禽饲养工艺和环境工程技术、畜禽产品加工技术、畜牧业标准化技术、监测体系建设和监测技术运用、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农户传统养殖观念和养殖习惯需要改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五是缺乏实验基地和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一些具体的技术指标测定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六是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动物疫病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我区普遍存在预测预报体系不健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和疫病扑灭无足够物质保障等问题。各类药物、化学物质、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依旧存在,影响了我区无公害畜产品品牌的打造。
三、对我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的要求,按照地委、行署实施“六个新跨越”和“两带两圈”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加快推进科技畜牧业发展进程,努力实现畜牧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畜牧兽医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大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用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来武装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和现代经营意识来指导畜牧业,着力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增”目标,力争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40%提高到2015年的45%,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增至52%。
(三)发展建议
1、拟开展的课题研究
“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畜牧综合配套技术;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及选育技术;猪牛羊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畜牧饲养管理技术;特种养殖适用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与预测预警研究;农作物秸秆饲料处理利用;大鲵养殖技术应用推广;野生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大鲵苗种培育技术研究;鳝鱼集约化无土养殖技术研究;刺鲃繁殖与苗种技术研究;野生三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养殖技术应用推广研究。00
、重点项目布局
按照全省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地委、行署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区资源、交通、区域位置等优势,规划我区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
(1)优质肉羊产业带
以沿河、德江为中心,带动印江、松桃、思南、石阡形成优质肉羊产业带。5年建成50个优质肉羊基地。每个基地建成后,年出栏优质肉羊4.5万只以上,到2015年实现整个产业带年出栏优质肉羊225万只以上。
(2)优质肉牛产业带
以思南、印江为中心,带动沿河、松桃形成优质肉牛产业带。用3—5年建成20个优质肉牛基地。每个基地建成后,年出栏优质肉牛1.2万头以上。到2015年实现整个产业带年出栏优质肉牛24万头以上。
(3)优质肉猪产业带
以松桃和思南为中心,带动铜仁、江口、印江、玉屏、万山和德江形成优质肉猪产业带。5年建成50个优质肉猪基。每个基地建成后,年出栏优质肉猪6万头。到2015年实现整个产业带年出栏优质肉猪300万头以上。
(4)优质家禽产业带
以铜仁、江口为中心,带动印江、松桃、石阡形成优质家禽产业带。5年建成50个优质禽肉基地、50个禽蛋基地,每个基地建成后,年出栏优质肉禽24万只以上,年产禽蛋660吨以上。到2015年实现产业带年出栏优质肉禽1200万只以上,禽蛋3.3万吨以上。
(5)渔业产业带
以乌江沿线构建网箱养鱼产业带, 重点在沿河彭水、沙坨,思林电站库区发展网箱养鱼。以梵净山沿线构建冷水养鱼产业带,以江口为中心,带动印江、松桃、铜仁冷水鱼养殖。以铜仁、玉屏沿线构建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带。建立石阡、江口、松桃大鲵保护区。各县(市、特区)至少新建1个鱼种场。到2015年实现年水产品总产量2.79万吨以上。
(6)特种养殖
把发展特种养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以特种野猪、大鲵、竹鼠为突破口,加快特色养殖步伐,逐步开发出特种野猪、大鲵、竹鼠、穿山甲、山鸡养等特色旅游商品。
特种野猪:沿松桃、玉屏、江口、铜仁、石阡等县(市)的交通主干线发展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建立特种野猪养殖基地。用3—5年时间建成10个特种野猪养殖场,存栏能繁特种野母猪6500头以上,野种公猪300头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产野猪 10万头以上,建成特种野猪生产基地。
大鲵:根据大鲵生物学特性,结合我区适宜养殖大鲵水域分布的实际,以梵净山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辐射周边发展,逐步推进。利用1—5年的时间,着力大鲵良繁体系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繁育技术创新,使大鲵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达到70%以上,同时加强商品大鲵养殖技术的创新,到2015年,全区建成大鲵商品养殖基地50个,带动发展大鲵养殖5000户以上,全区养殖数量在60万尾以上。以后逐步扩大规模及发展范围,成为我区水产养殖的品牌产业。
竹鼠:以梵净山为中心,建设铜仁、江口、松桃、印江梵净山环线竹鼠养殖基地,结合梵净山旅游,着力打造贵州省“梵净山”特色养殖竹鼠旅游品牌,实现养殖、环保、旅游同步发展。通过5年时间,全区建立17个竹鼠养殖示范养殖基地,达产后,年供种4000只,年出栏商品竹鼠7万余只。
(7)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今后5年要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个,地级龙头企业40个,特别是要在我区建立年屠宰猪、牛、羊100万头以上的加工生产企业1个,完善和改扩建饲料企业,逐步改进和提高生产能力,达到年生产饲料30万吨以上。同时围绕各产业发展培育综合性强的畜牧业经营合作组织30个。
3、重点项目建议
建设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199640万元。
畜禽良繁体系建设项目
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
(1)种公猪站建设及良种猪推广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建种公猪站10个,推广良种猪2万头。
(2)牛(羊)冻精、液氮供应站及改良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1500万元,建一万立升的牛(羊)冻精及液氮供应站1个,建改良点200个。
(3)山羊原种场及地方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建150个波尔山羊原种场,10个沿河白山羊地方遗传资源保种场。
(4)思南黄牛地方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项目,拟投资1000万元,建思南黄牛地方遗传资源保种场10个。
(5)良种猪场改扩建项目,拟投资5000万元,改扩建猪良种场50个。
(6)山羊良种场改扩建项目,拟投资5000万元,改扩建山羊良种场50个,
(7)家禽良种场建设项目,拟投资2500万元,建家禽良种场50个。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总投资:12500万元。其中:
(1)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拟投资5000万元,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00个。
(2)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拟投资2500万元,建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
(3)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拟投资5000万元,建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200个。
(4)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建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
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
总投资:5500万元。其中:
(1)优质肉猪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建优质肉猪基地20个,年出栏优质肉猪10万头。
(2)优质肉羊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建优质肉羊基地20个,年出栏优质肉羊5万头。
(3)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1000万元,建优质肉牛基地10个,年出栏优质肉牛1万头。
(4)优质家禽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500万元,建优质家禽基地15个,年出栏优质家禽20万头。
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
总投资71340万员,其中:
(1)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拟投资35000万元,在德江、思南、沿河、石阡、松桃、印江、江口七个县实施人工中草70万亩,建圈舍105万立方米,投放基础母羊70万只,种公羊1.75万只。
(2)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拟投资11000万元,在德江、松桃、石阡、思南、万山、沿河、印江七县配套实施人工中草20万亩,草地改良2.5万亩。
(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实施种草26万亩。
(4)农作物秸秆饲料处理利用项目,拟投资17340万元,建示范点956个,地窖78.67万立方米,投放饲料机械6873台;建秸秆饲料加工厂15个,年生产秸秆饲料11万吨。
(5)草地治理试点项目,拟投资4000万元,实施人工种草15万亩,草地改良30万亩。
渔业养殖项目
总投资:15750万元,其中:
(1)铜仁地区鱼类病害防治和环境监测中心,拟投资500万元。
(2)水生动物防疫检测站建设项目(除万山),拟投资 1350万元。
(3)铜仁地区水产良种场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400万元。
(4)水产养殖场建设项目,拟投资3000万元。
(5)乌江彭水、沙坨、思林电站库区网箱养鱼建设项目,拟投资8000万元。
(6)铜仁梵净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拟投资500万元。
(7)梵净山小口白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拟投2000万元。
(8)鳝鱼集约化无土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拟投资200万元。
(9)刺鲃繁殖与苗种技术研究项目,拟投资500万元。(10)野生三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养殖技术应
用项目,拟投资1500万元
特种养殖项目
总投资54660万元,其中:
(1)野猪建设项目,拟投资9000万元,建10—20个特种野猪养殖场,年出栏特种野猪10万头。
(2)大鲵人工养殖项目,拟投资4260万元,建大鲵商品养殖基地50个,年养殖数量在13万尾以上。
(3)竹鼠养殖项目,拟投资610万元,建竹鼠供种示范养殖场2个,养殖小区17个,年供种4000只,年出栏商品竹鼠7万余只。
(4)穿山甲养殖项目,拟投资950万元,在江口梵净村和铜仁市各建立一个繁殖场,在梵净山环线带动发展5个养殖小区,到2015年实现年出栏商品穿山甲3000只。
(5)山鸡养殖项目,拟投资1500万元,建成梵净山山鸡育种场1个,孵化场3个,养殖小区30个,实现年出栏山鸡60万羽。
动物保护体系建设项目
总投资9940万元,其中:
(1)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动物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2500万元,建10个县级疫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购置及安装地、县级动物疫控中心设施设备11套。
(2)铜仁地区村级兽医室建设项目,拟投资4000万元,建村级兽医室500个。
(3)铜仁地区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项目,拟投资800万元,建10个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每个县一个。
(4)铜仁地区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1000万元,新建50个乡镇兽医站,每个站拟投入20万元。
(5)地、县动物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1100万元,建10个检疫实验室,配备11套动物卫生监督设备,建立可追溯体系信息平台。
(6)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项目,拟投资240万元,改扩建三个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立和完善配套设备设施。
(7)铜仁地区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投资300万元,建一个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场。
(8)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
(9)动物疫病综合防治与监测预警研究,拟投资5000万元。
铜仁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2750万元,其中:建地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个,投资250万元,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0个,投资2500万元。
铜仁地区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