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無影燈,一身白大褂,耳插聽診器,手握打針針。本年是38歲的獸醫師劉醴君在北京市郊潮白河畔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的第10年。
「日常節奏很像急診科。每天收治北京市民送來的受傷受困野生動物,少則幾只,多則幾十只。」劉醴君邊說邊給一只虛弱的雀鷹做聽診檢查,又馬不停蹄來到兩棲爬行動物籠舍,給因車禍損害脊柱的白化球蟒打針消炎藥和營養液。
本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攜手為保護地球出資」。2020年,北京市發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實地記載各類物種5086種,發現70種北京新記載種。
「曩昔十年,中心對野生動物的救助數量逐年遞增,每年從二三百只,到近年來逾越一千只。」劉醴君說,救助數據攀升,表現了首都市民對野保和休息地保護認知的增強,對天然界的「人口普查」有助於科學保護,探索特大城市人與天然和諧共生。
數據顯現,2016年至2020年間,北京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共接納救助野生動物2萬余只,包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0余只,其間鳥類有1.9萬余只。
「收治鳥類多,是因為北京坐落重要的留鳥遷徙通道。」劉醴君介紹,北京具有鳥類503種,占全國鳥類物種數量逾越1/3,市民發現受傷或受困的鳥後,大多會送來中心醫治。
劉醴君說,近年警方治理私運販賣和不合法養殖野生動物力度加大,罰沒的野生動物也會先送到中心承受醫治。
劉醴君的奶奶是我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研究人員,父親是野生動物愛好者。高考填寫自願,劉醴君填寫了動物醫學專業。
「為野生動物治病救人,特有成就感,這個工刁難我來說,算是為我基因裏的酷愛找到了歸宿。」劉醴君說。十年間,經他手救治的野生動物逾越八千只。
「我能明顯感受到,北京野生動物品種越來越多,這表明首都生態環境也在不斷向好。」他說。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數據顯現,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大鴇、黑鸛等珍稀瀕危鳥類頻現首都,綠頭鴨、蒼鷺等很多鳥類休息規模有所擴展。北京現在已建成79處天然保護地,總面積36.8萬公頃,使全市90%以上的重點野生動植物及其休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2020年,新版《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實施,為首都野保供給法令確保。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2020年,研究人員將全市劃分為212個網格,對生態系統多樣性以及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藻類等物種多樣性開展調查,在此基礎上,擬定了北京「十四五」時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系統計劃,為摸清本底、系統保護供給基礎。
在劉醴君看來,相較於自己每年直接救治的上千只動物,休息地保護是撬動野保更好的杠桿。「期望我們臨床獸醫對野生動物的救治,能增強群眾對休息地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認識,讓更多野生動物受惠。這是全社會合力對地球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