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态 养 殖 模 式 推 介
2006年~2008年,津京科技合作项目实施完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通过项目实施,天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我市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的成功模式进行了总结,现做简要介绍,以期对养殖生产有所指导。
一、鱼虾混养
在不影响鱼产量的前提下,养鱼池适量套养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完善池塘小环境的食物链,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我市西青、静海、东丽等区县根据不同池塘条件,选择合理适宜的养殖模式及投放密度,成效显著。
①主养鱼套养虾模式。该模式利用鱼、虾养殖品种食性不同、栖息水层不同的特点,开展鱼虾混养,促进池塘水环境生物互补平衡,提高水域利用率,达到鱼虾互利。主养鱼池塘不单独投喂对虾饲料,南美白对虾以池塘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残饵为饵料,有效控制了池塘水质的富营养化,减少使用药物,生态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效保证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成功的套养模式主要有①投放鲫鱼300~400尾/亩、鲤鱼400~500尾/亩、鲢鳙100尾/亩,南美白对虾1.5~2万尾/亩;③主养鲫鱼、罗非鱼的池塘中每亩套养南美白对虾1~2万尾;④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鱼池套养虾3000尾。
②主养虾套养鱼模式。该模式利用花、白鲢滤食浮游生物的食性,在主养虾的池塘套养少量的花、白鲢,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套养密度为花鲢20尾/亩左右,白鲢100尾/亩左右。
二、虾蟹混养技术
该生态养殖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混养的蟹可摄食病、死虾,间接抑制虾病的发生,减少了药物的使用,保证了健康虾的生长,有利于虾蟹和谐共生。
成功模式有①南美白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亩放蟹苗2000尾,规格1.6~2万尾/kg;虾苗1万尾,规格0.8cm~1.0cm,减少了养殖池塘病害发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②河蟹的种草植螺生态养殖与生态混养。其中,种草植螺养殖采取养殖池内预先移栽面积比例40~60%水草,后移植螺类,100公斤/亩的方式,为河蟹生长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另外,河蟹养殖池塘中可套养南美白对虾1~1.5万尾/亩。
三、鱼草结合循环生态养殖
鱼草结合是构建一种绿色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该养殖模式利用池塘堤埂、废地种植紫花苜蓿,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塘泥作为种植紫花苜蓿的肥料,养殖废水用于灌溉苜蓿,每亩可增产鲜苜蓿1000公斤,同时每亩减少肥料开支80元。利用鲜苜蓿饲养草鱼可充分利用苜蓿的各种营养,增强鱼体体质,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鱼类的质量品质。目前的养殖模式下,饲料开支占整个水产养殖生产总成本中的60%以上,随着近两年鱼用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大幅增加,探索以青草饲料代替粮食饲料的节粮型养殖方式,可大幅降低养殖生产成本,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