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特种养殖 >

 

铜仁地区乌江区域肉羊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06-09 02:10         来源:      作者


铜仁地区乌江区域肉羊发展规划

铜仁地区畜牧兽医局

2010-2015

 

     养羊是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区养羊资源丰富,养羊历史悠久,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增入,实现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根据《贵州省肉羊发展规划》、《铜仁地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据2008年统计年报,全区存栏羊59.10万只,占全省存栏羊25.56%,其中乌江区域存栏44.30万只,占全区存栏羊74.96%;出栏羊61.61万只,占全省出栏羊34.52%,出栏率114.68%,高全省平均水平(80.3%),其中乌江区域出栏49.34万只,占全区出栏羊80.08%;羊肉产量10187吨,其中乌江区域产8144吨,占全区产量79.95%;全区平均个体产肉量16.5公斤,略低全省平均水平(16.8公斤);建有优质肉羊生产基地10个,年出栏30只以上养羊大户2568户。

(二)品种资源现状

区内山羊品种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等,是贵州白山羊的主产区,其中沿河、德江两县也列入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贵州白山羊(沿河山羊)是省级优良品种,属皮肉兼用型,山羊被毛白色,体形中等,多数有角,角扁平或半圆,向后上外微弯,呈倒“八字”形;颌下有髯,少数颌下有肉垂;颈细长,胸宽深、背宽平、腹稍大而圆、全身短毛,部分全身长毛和四肢长毛;四蹄坚实,肌腱有力,结构匀称,肢势端正,十字部较甲部略高,蹄蜡黄色,母羊乳房发达。种群结构合理,存栏数量多,约占存栏量80%以上。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以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品种杂交改良贵州白山羊。随着全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养羊项目的实施,科学养羊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2009年12月,区域内累计建有羊改点680个。其中,冻配点107个鲜配点60个,本交点513个;2009年引进良种羊18148只,本品种选育种公羊19381只;人工输配羊73237头(次)。其中,冻配14057头(次),鲜配59180头(次);区内肉羊良繁体系基本形成。

在我区除少数坝区稻田集中的村寨之外,几乎绝大多数农户都有饲养山羊的习惯,一户通常养3-5只、多则8-10只不等,多数采取猪、牛、羊合圈,常年放牧。繁殖季节,公母羊在放牧地自由交配,自然选择母羊,当母羊怀孕后,适当保留公羊,便将小公羊去势,待长到25千克左右,连同淘汰羊出售屠宰肉用。在饲养过程中一般不补充精料,只有在冬季因雪冻封山不能放牧时,才补饲豆秸或干草,母羊产羔后有时让其与其与育肥猪同槽采食,条件较好的农户则在母羊产羔后补饲豆浆或玉米粉,但为数不多。这种粗放的的饲养管理,作为农家副业来经营自古延来,因此,我区山羊体格小、生长慢、产肉小、售价低,农户养殖山羊获得的收入少。更为突出的是山羊善奔跑、喜吃嫩绿,粗放的放牧饲养给种植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导致近村范围内的草山草坡因过度放牧导致遭受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形成了“一家养羊、十家骂娘”的民谣。另一方面,远离村寨的草山草坡又得不到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如果能把部分农民转变为“牧民”将相关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集中连片饲养,以草定畜、轮牧与圈饲组合,适时补料育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养羊业,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近来来,我区正在实施科技养羊扶贫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岩溶地区退牧还林还草项目、优质肉羊基地建设项目等,极大的推动羊产业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年出栏5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户和几个万亩连片的人工草场,规规模养殖初显端倪,为肉羊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疫病防控情况

区域内对山羊的疫病防控仍以常规防疫为主,各养殖场在做好常年免疫的同时,重点是因病设防。目前,危害肉羊发展的主要疾病是山羊痘、口蹄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口疮等十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90年代前,发病较多,各级兽医部门结合区内实际,坚持不懈地实施春秋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驱虫,有效地控制了羊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羊的疫病免疫率已经达到应免数的100%,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畜产品加工发展现状

区域内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只有德江县生猪屠宰场设有肉羊屠宰线;冷库容量在2000吨左右,由于机制、体制原因,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肉羊以活羊外调和胴体鲜销为主,屠宰形式与猪基本相同。

(六)市场体系建设

我区活畜交易市场活跃,有日交易量500头(只)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1个,每县至少有1-3个活跃的活畜交易市场。

区域内草地畜牧业兼具农区牧业和山地牧业的特征,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2004年,地委、行署作出加快我区草地畜牧业发展,打造南方肉羊核心区的决定,由此我区生态畜牧业进入了以调结构为主线的发展时期,肉羊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一)品种资源潜力

区域内地型地貌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并保存较好,是贵州白山羊的主产区,常年饲养量在40万只以上。贵州白山羊是省级优良品种,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优良的地方品种,若能进一步引进其它良种与其杂交改良,在提高母羊生产性能、羔羊初生重、肉羊生长速度,饲草报酬、羊肉质量等方面潜力巨大。

二)饲草饲料资源潜力

区域内交通方便,水、土、气、热条件优越,喀斯特地带,年均气温14—16℃,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雨热同季充沛,牧草和灌丛林再生能力强、面积广,枯草期短,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牧草基本四季常青。

全区草山草坡面积652万亩,可开发利用593万亩;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万吨,除稻草利用率在30%以上外,其他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均在6%以下;2008年全区人工种草8万多亩,其中相对集中优质牧草6万多亩。其中,区域内草山草坡面积390万亩,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65万吨;2008年人工种草6.5万多亩,占全区人工种草面积80%以上,目前已建成德江县泉口,沿河县中寨、谯家等万亩连片人工草场。

区域内目前在建项目有石漠化治理、科技种草养羊、岩溶地区退牧还林还草等,每年约新增人工种草面积4万多亩,将持继3-5年。到2015年,预计人工种草面积将达到30万亩。同时,还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65万吨、青绿及藤蔓饲料120万吨,农副产品20多万吨,加上6万多亩的冬闲田土种草,区域内产草量可在300万吨以上,若按60%用于养羊,可饲养山羊200万只,可在现有饲养员量的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区内山羊生产期较长(约10个月),个体产肉量少(平均产肉量16.5千克/只)、规模养殖水平低、经济效益低,若能采取杂改、圈饲、补料、放牧相结合养殖,力争把出栏率提高到120%以上,育肥羊生产期缩短到7个月,个体产肉量增到20千克,在现有存栏情况下可多出栏山羊3.14万只,多产羊肉0.25万吨,可使当年羊肉生产量增加21.37%。因此,区内羊的生产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栏率和饲草饲料利用率、增加个体产肉量等方面发展潜力大。

(四)农民增收潜力

羊的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基本不与人畜争粮,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农业部定点调查月报资料显示:近年来,本地及周边地区、国内外羊肉价格稳步上升,养殖效益逐年增加,广大养殖户养羊积极性高涨。目前,农业部也将区域内的沿河、德江两县列入全国肉羊优势发展区域,省、地、县也把养羊业作为促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加以扶持。政策的配套与贯彻落实、经济效益的拉动,种草养羊作为广大农户投入少、风险小、收入稳定、效益良好的养殖项目,促民增收的生产潜力将会不断释放。

五)市场竞争潜力

2008年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42.57千克,其中羊肉占有量0.79千克,低于全国和周边省区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好转,人民收入的增加,膳食结构的改善,我省在肉类结构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猪肉的比重逐步下降,羊牛禽肉的比重上升,格价逐年上扬。自2003年以来,我区活羊价逐年上升,特别是体大质优的杂交山羊深受客商欢迎。2008年第二季度我区羊肉价创历史新高,带骨羊肉达34元/公斤。根据农业部定点调查月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羊肉平均价16.0元/公斤,2008年第一、二、三季度国内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达30-34元/公斤。在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滑的情况下,唯独羊肉保持稳定的高价位运行;从去年二月份至今,我国羊肉贸易顺差变逆差,逆差为774.6万美元。今年1-2月我国羊肉及羊产品累计出口总额940.64万美元,同比增加4.68%,进口总额1700.45万美元,同比增加1.25倍。

从长远看,羊肉价格稳中有升,养羊前景看好。但我区肉羊仍是以个体小、单位经济效益低的本地山羊为主导产品,若能进一步加快区域内的羊改工作,把杂交肉羊的出栏量提高到占全区肉羊出栏量的50%以上,我区肉羊的市场竞争潜力将独具彰显。

    (一)养殖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

区域内养羊业长期处于农村家庭副业地位,肉羊养殖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生长周期长,个体经济效益低,饲料报酬低。养羊基础设施条件差,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大部分农户饲养规模在10只以下。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养羊业是培育改良、规模养殖、适时出栏、放牧与补饲相结合;天然草场和人工种草技术并用;屠宰加工、品质鉴定、疫病控制及包装上市等组成一套宗教仪完整的肉羊生产体系。与之相比,区域内的产品结构、产品链条尚未形成,疫病风险依然存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二)良繁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区域内仅有2个种羊场,且规模不大,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据行内年报统计,2008年区域内共有羊改点296个,人工输配母羊5.1万只,其中冻配1.01万只、鲜配4.09万只,人工输配母羊数(次)略占当年胎产数的18.61%;羔羊初生重约2千克,需12-18个月生长才能达到出栏标准,平均出栏体重25-30千克,即日增重约50克。南江黄羊6月龄平均体重约20千克,日增重约100克;波尔山羊6月龄平均体重约40千克,公羊约42千克,母羊约38千克,日增重可达200克。与之相比,区域内的山羊显然生长慢,体格小、体重轻,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

    (三)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薄弱,虽然建立了动物防疫体系,但工作的开展还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地、县、乡级动物防疫机构设施设备落后,缺乏必要的预防、诊断、检疫和监测手段,导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出现薄弱环节。二是乡(镇)、村畜牧兽医人员待遇低、工作不稳定、畜牧兽医技术有待提高。区域内的村级防病员月平均工资约60-200元,乡镇畜牧兽医人员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下。在乡镇畜牧兽医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含在岗学习学历)占37.85%,中专学历占49.82%,非畜牧兽医专业或中专以下学历占12.33%。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畜牧兽医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工作岗位上。截止2008年底,区域内还有20多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属于“三无站”。三是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各地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街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能力薄弱。四是省际间动物防病监督站工作开展困难。区域内省际间动物防病监督站均属临时设置,无固定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严重缺乏执法工具、检查手段、消毒设施、隔离场所。

    (四)无专用饲料生产经营

    自古以来,区内肉羊主要采取放牧形式分户散养,几乎不补饲精料。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项目带动带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饲养方式将逐步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需适量补充精料和复合营养舔砖。按区域内羊牛发展测算,到2015年区内需羊牛营养舔砖约1000吨以上。目前,区域内无复合营养舔砖生产经营企业,甚至全区、全省无羊牛复合营养舔砖生产企业,各地均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补充精料,生产力较低。

    (五)屠宰加工环节薄弱

    区内肉羊以活体外销为主,个体经营、手工屠宰的胴体鲜销为补充,在屠宰加工的检疫、屠宰、保鲜、包装、物流、环保等环节低于国际标准要求,特别是卫生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指标是制约羊肉出口的主要障碍。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

    区域内牲畜集贸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中介服务机构少,重管理、轻服务,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自我保护和市场竞争能力,与周边地区、发达地区相比,在整体营业销中处劣势地位。

四、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贵州省肉羊发展规划》,按照地委、行署“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着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为理念,发展肉羊养殖,力争把铜仁地区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

(二)总体布局 以乌江流域为纽带,建设石阡、印江、思南、德江、沿河肉羊生产基地,带动黔北、黔东发展,辐射重庆彭水、酉阳等地区;以沿河、德江为核心,建设贵州白山羊种源中心,带动南方肉羊业发展;以乌江小支流为连线,建设肉羊生产小区,构建绿水青山民富的乌江旅游画廊。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原则;坚持坚持绿色环保饲养,打创旅游品牌,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坚持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国家引导、补助、鼓励、保障社会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理念发展,以利益链条拉动品种选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控、产品安全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打造贵州白山羊品牌,把肉羊养殖培育成全区生态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区域内年出栏肉羊250万只以上,初步建成良种繁育、健康养殖、饲料供给、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详见附件1--乌江区域肉羊生产建设内容及生产目标表)。

    2、发展方案

2.1 产品方案 以贵州白山羊和杂交改良羊为母本,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和优选贵州白山羊为父本,生产个体大、长势快、生产性能好、产品质量优的杂交肉羊为主导产品。

    2.2 建设方案 以社会投资为主体,国家投资为载体,激励社会资金发展肉羊生产经营企业。建设4个贵州白山羊保种场,40个种羊场,1000个肉羊养殖小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带动20000户农户发展肉羊养殖,力争区域内年出栏肉羊250万只以上。

    3、具体建设规模及内容

    3.1 建4个贵州白山羊保种场,年选育纯种羊2500只以上,保护开发利用现有优良种源,为其它种羊场和养殖小区提供优良纯种。

    3.2 建40个种羊场,保证年产优良种羊30000只以上,为养殖小区提供合格种群。

    3.3建1000个养殖小区,常年存栏羊100万只以上,年出栏肉羊120万只以上。

4、具体生产进度及目标

利用3-5年时间着力完成肉羊良繁体系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完成保种场建设,2011年完成种羊场建设场,2013年基本完成养殖小区建设,带动员20000户农户从事肉羊养殖,年末实现羊存栏量150万只以上,到2015年末,年出栏肉羊250万只,产值约15亿(按600元/只计)。同时,带动旅游、加工、饮食服务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增收5亿元以上,具体生产目标:

    2009完成新增100万只肉羊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及项目申报工作。

2010 成立肉羊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落实肉羊发展惠民措施。完成种羊场建设,培训技术干部人员500人次,购进部分种羊,安装调试生产设备设施。

2011全面完成保种场、种羊场建设任务,生产设备设施安装调试完成,开展种羊选育,申报肉羊饲料加和屠宰项目。

    2012全面开展人工草建设,基本完成饲草饲料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任务。

2013全面培训养殖小区干部群众,力争年末实现羊存栏量达到150万只以上。

2014完成相关培训工作,正确引导农民饲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开展畜产品一体化认证,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015出栏肉羊达250万只,良繁体系、动物防疫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综合加工及餐饮连锁体系基本配套完善完成,实现肉羊销售收入15亿元左右,带动乌江画廊旅游、综合加工及餐饮连锁体系增收5亿元以上。

五、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和农民在肉羊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肉羊良繁、防疫、饲草饲料体系和标准化规模生产小区建设。由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平台,在基础设施、种源引进、生产试验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通过招商引资、公开选拔等形式选拔出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和农户联合完成。

(一)加强思想认识体系建设,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

全区仍是“粮猪农业”占主导地位,草地畜牧业所占份额不到畜牧业生产总量的20%。在区域内,养羊业长期处于农村家庭副业地位,以农户散养为主,肉羊生长周期长,个体经济效益低,饲料报酬低。从现实的环境保护、石漠化治理和生产模式及水平,急需把区域内的部份“农民”转变为“牧民”,减少坡耕地耕作、减少水土流失,打创“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乌江画廊。

(二)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肉羊良繁体系建设,确保种羊场、人工授精点与养殖场(户)有机联接。通过完善冻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推广人工受精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同时,减少公羊饲养量,提高草地资源利用。以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为主体父本,贵州白山羊为母本核心群进行杂交改良,培养个体大,生长发育快,适应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新品种。同时,通过划定贵州白山羊保种区和保种场建设,进一步保存完善、开发利用区内贵州白羊品种遗传资。

(三)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加快项目申报,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遵循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在养殖小区内突出抓好品种组合、防疫措施、饲料保障、养殖技术和标准产品等五个方面工作。逐步形成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防疫制度化、养殖技术和肉羊产品标准化。

(四)饲草饲料体系建设 通过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种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肉羊饲草饲料基地。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现有饲料厂扩建和技术革新建设秸秆饲料加工厂、肉羊专用饲料厂,实现肉羊饲料工业化生产。

    (五)疫病防控、产品标准和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标准,加强肉羊疫病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县、乡(镇)、村四级疫情测报、冷链设施设备。全面推广人工冻(鲜)配技术,建立以杂交肉羊为主的产品质量标准。完善饲草饲料生产,肉羊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六、重点项目及建设资金估算

(一)良繁体系建设 总投资382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入1846万元,正确引导、鼓励社会投资1978万元。

1.1 冻精及液氮库建设项目 需申请国家资金200万元。

立项原因:我区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地区氧气厂附带生产液氮,日生产量不到20升,并时常停产,远远不能满足羊牛冻配需求。全区急需在东西各建1个容量500-1000升的液氮库,保证羊牛冻配工作正常开展。

    1.2 贵州白山羊保种场建设项目 需投资3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5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230万元。

1.2.1立项原因 区内沿河、德江县是贵州白山羊的主产区。贵州白山羊是部级地方优良品种,大量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贵州白山羊杂交繁育会影响到区域内遗传资源的枯竭和不可挽回的损失,需在两县划定2-5个乡镇建立贵州白山羊保种区,建4个保种场。复纯、培壮、优选贵州白山羊发展生产。

1.2.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需投资3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5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230万元。

1.2.2.1新增基础母羊1000只,按800元/只计,需资金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40万元,社会投入40万元。

    1.2.2.2新增种公羊100只,按2000元/只计,需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0万元,社会投入10万元。

1.2.2.3新建4个保种场动物防疫设施设备,按20万元/个计,需资金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40万元,社会投入40万元。

 1.2.2.4改、扩、新建羊圈2千㎡,建筑成本按400元/㎡计,需资金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20万元(按100元/㎡申请),社会投入60万元。

    1.2.2.5建青贮(氨化)池(窖)600m3,按300元/m3计,需资金1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0万元,社会投入8万元。

   1.2.2.6购农机及青贮机械4台(套),按5万元/台套计需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6万元,社会投入14万元。

    1.2.2.7建人工草地1000亩,按300元/亩计,需资金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0万元,社会投入20万元。

1.2.2.8相关生产附属配套设备设施需资金5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4万元,社会投入38万元。

以上建设内容共需资金3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5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230万元。

    1.3种羊场建设项目 需投资28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2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1600万元。

1.3.1立项原因 区内贵州白山羊生长慢、个体小、个体经济效益差。在整个生育期中贵州白山羊平均日增重50克,比南江黄羊少50克,波尔山羊少150克;糕羊需经12-18月育肥出栏,平均出栏体重约25-30千克,个体产肉量16.5千克。南江黄羊6月龄平均体重20千克,波尔山羊6月龄平均体重40千克。目前,急需大量引进南江黄羊、波尔山羊杂交改良贵州白山羊,提高贵州白山羊生产性能,加快区域内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1.3.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需投资28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2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1600万元。

1.3.2.1新增基础母羊8000只,按800元/只计,需资金64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320万元,社会投入320万元。

    1.3.2.2新增种公羊320只,按2000元/只计,需资金6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32万元,社会投入32万元。

1.3.2.3新建40个种畜场动物防疫设施设备,按20万元/个计,需资金8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400万元,社会投入400万元。

   1.3.2.4 改、扩、新建羊圈12000㎡,建筑成本按400元/㎡计,需资金4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20万元(按100元/㎡申请),社会投入360万元。

    1.3.2.5建青贮(氨化)池(窖)4800m3,按300元/m3计,需资金14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96万元(按200元/㎡申请),社会投入48万元。

    1.3.2.6 购农机及青贮机械40台(套),按5万元/台套计需资金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60万元(按30%配额申请),吸纳社会投入140万元。

    1.3.2.7建人工草地10000亩,按300元/亩计,需资金3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200万元。

1.3.2.8相关生产附属配套设备设施需资金17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72万元,社会投入100万元。

以上建设内容共需资金28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2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1600万元。

1.4 羊牛改良点建设项目 需投资44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296万元,羊改点自筹148万元。

1.4.1立项原因 种畜配种是最要的生产环节,是提高产糕率和获取优质肉羊的最基本措施。同时也是保证生产发展和得提高生态畜牧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内现有羊改点296个,基本能承担种羊配种工作,但由于基础设施设备缺乏,基本没有开展冻配工作,鲜配工作也处于半停工状态,以本交为主体,严重的制约了区域内肉羊业发展。现急需对现有羊牛改良点装备液氮罐、输配机械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1.4.2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每点购30升、10升备液氮罐各一个,输配机械2套,交通摩托车1辆、冰箱1台。预计需经费1.5万元。区域内296个羊改点需经费444万元。

    (二)防疫体系建设 总投资1270万元。全额请国家投资。

2.1 省际间动物防病监督站建设项目 需投资50万元。

2.1.1立项原因 近年来,区内周边地区、省市均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疫情,给区域形成合围之势,为严禁外区染疫畜禽流入区内,保证区内生产健康发展,急需建设省际间动物防病监督站。

2.1.2建设地点及规模 沿河县沙子镇,总投资50万元。

2.2 完善乡(镇)、村动物防疫建设项目(含可追溯体系建设)

2.2.1区域内基本情况 共有108个乡镇兽医站,340个村级兽医室、870多名兽医人员,按人员、属地、工作量基本可满足工作需要。但由于村级兽医人员报酬太低,绝大数兽医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

2.2.2立项原因 肉羊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是疫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畜禽及畜禽产品流通频繁,导致动物疫病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多。动物疫病的流行不仅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通过本项目实施,能有效提高区域内预防、扑灭、检测、追溯动物能力,确保人畜及公共卫生安全。

2.2.3建设规模及概算

    2.2.3.1每乡镇兽医站投资5万元,完善可追溯体系、快速反应体系、物质供需体系建设。共需投资540万元。

    2.2.3.2每乡镇兽医站投资2万元,完善可追溯体系、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共需投资680万元。

以上完善内容,详见乡(镇)、村动物防疫建设项目表。

(三)饲草饲料体系建设项目 总投资76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4500万元,民工摧投资投劳3100万元。

 3.1 人工种草项目 需投资6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4000万元,民工摧投资投劳2000万元。国家资金主要用于草种、肥料、燃油、围栏补贴。

    立项分析:年出栏肉羊250万只,理论需草410万吨(基础种羊每只每年按2000公斤计算,育肥肉羊每只按1000公斤计算),扣出自然产草运用量93万吨(390万亩草山草坡面积,每亩按年产鲜草400公斤计,60%用于养羊)、农作物秸秆利用充当鲜草量117万吨(区域内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65万吨,按60%用于养羊,每吨农作物秸秆可充当3吨鲜草),尚缺200万吨鲜草需要通过人工种草解决。

在现有水平下,区域内人工草地平均亩产鲜草可达4吨以上,200万吨鲜草需建人工草地50万亩。

目前,区域内人工草地面积6万多亩,在建项目有岩溶地区退牧还林还草项目、科技种草养羊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各项目实施完成后,区域内人工草地面积可达26万多亩,加上冬闲田土种草,共可则算成30万亩人工草地面积,尚差20万亩还需通过申报项目解决。

根据区内沿河、德江等县实施项目情况测算,平均每亩人工草地建设需投入资金300元,尚差20万亩则需投入资金6000万元。

3.2 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项目 需投资16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1100万元。

3.2.1 立项原因区域内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65万吨以上,除稻草利用率在30%左右外,其它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在5%以下。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净化农业农村生产环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3.2.2 建设内容及规模

3.2.2.1 建秸秆养羊示范点100个,每点建池窖200m3,按300元/m3计,需资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2万元(按100元/m3申请)。投放秸秆加工机械20台套,按2500元/套计,需资1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3万元(按30%申请)。

3.2.2.2 建5个秸秆加工厂,通过招商引资或鼓励社会资本完成,原则上不申请国家资金投入。

    (四)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1000个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总投资94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36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5800万元(含民工投劳)。

4.1 立项原因 肉羊产业的发展,规模是基础。实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是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心,促民致富的政德工程。

4.2 建设规模 区域内拟建1000个规模养殖小区,到2015年,每小区年出栏优质肉羊1200只以上,力争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总出栏量的50%以上。

4.3 具体建设内容(以1小区概算)

4.3.1新增基础母羊400只,按800元/只计,需资金3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6万元,社会投入16万元。

    4.3.2新增种公羊10只,按2000元/只计,需资金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万元,社会投入1万元。

    4.3.3改、扩、新建羊圈1000㎡,建筑成本按300元/㎡计,需资金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10万元(按100元/㎡申请),农民投资投劳20万元。

4.3.4购碎草机械20台(套),按2500元/台套计,需资金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2万元,社会投入3万元。

    4.3.5 建青贮(氨化)池(窖)500m3,按300元/m3计,需资金1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3万元(按60元/m3申请国家资金),民工投资投劳12万元。

    4.3.6相关生产附属配套设备设施需资金1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2万元,社会投入8万元。

以上建设内容共需资金9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36万元,吸纳社会投入58万元。

    (五)培训项目 预计培训技术干部、农民20000人(次),按300元/人(次)计,需培训费600万元。

    (六)产业链保障项目 总投资30000万元,分5年投入。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20000万元,吸纳社会投入10000万元。

     6.1 能繁母羊保险项目  每只能繁母羊每年投入保险金30元,申请国家补贴10元,农民自筹20元。资金需求量为2010年900万元,2011年1200万元,2012年1800万元,2013年3000万元,2014年3600万元,2015年4500万元。累计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0万元,农民投入10000万元。

    6.2 能繁母羊补贴项目 每只能繁母羊每年申请国家补贴30元。资金需求量为2010年900万元,2011年1200万元,2012年1800万元,2013年3000万元,2014年3600万元,2015年4500万元。累计申请国家资金投资15000万元。

    (七)肉羊饲料加工及肉羊屠宰项目 该项目由区域内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组织措施

1、地、县分别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和农民在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把肉羊业列为培育农村和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科学制定发展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进一步加大“上争、内聚、外引”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采取政府补贴引种、圈舍和防疫设施设备建设,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肉羊产业,保障生产链条有效动转和到位技术服务。

3、积极扶持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加工肉羊产品。

4、由政府建平台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营销为出路,加强生产、服务、销售有机联结。

(二)技术措施

1、抓好保种场、种羊场建设,尽快、尽早的向社会提供种源。

2、抓好示范带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石阡、松桃重点抓好以场带户工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力争在2012年底完成800个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3、抓好疫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积极培训技术干部和养殖群众,做好疫病综合防治和因病设防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将发展肉羊产业工作列入各县绩效目标考核重点内容,将养殖技术知识撑握、工作开展列入干部职工个人年终考核和晋升考核。

2、地、县、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金,鼓励、激活社会资金发展肉羊养殖及产品开发。对养殖小区的农户和企业实行如下优惠政策:每引进1头母羊补贴400元,纯种公羊补贴1000元;新建规模场(户),圈舍按100元/ m2、草种费按50元/亩补贴;饲料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母羊享受补贴及政策保险”。

3、金融、信贷部门积极支持肉羊产业发展,国土部门优先办理用地手续,林业部门优先办理圈舍建设用材手续,农业沼气建设项目与肉羊规模养殖场建设配套实施。

    (四)生产措施

 努力建设一批肉羊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肉羊业发展,抓好这一历史机遇,集中人、财、物力,力争用3-5年时间在区内建成:贵州白山羊核心区、南方最大优质肉羊生产区。讯速抢占南方肉羊良种繁育、疫病综合防治、生产经营模式、促农惠民措施制高点,向周边地区、省市辐射;规划建设好贵州白山羊保种区、保种场,充分发挥好地方优良品种生产性能,创绿色环保的贵州白山羊品牌;抓好种羊场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逐步形成以贵州白山羊母本核心群,冻精输配,波尔山羊、南江黄羊鲜配为主体的杂交繁育生产运用,统一贵州山羊生产标准及产品标准。

北京兽医实验诊断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6 www.bjvet.com.cn 网站地图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