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特种野猪发展规划
根据地委、行署“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立足区内资源优势,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畜牧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15--2572米,以梵净山为界分东西两部,东部发育的锦江、松桃河、车坝河等属沅水水系,西部发育的印江、坝头、玉溪河等属乌江水系。区内群山连蜒、河流密布、水草丰茂、物种丰富,年平均气温17.3°C,降雨量1154.3毫米,无霜期295天,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植被好,常有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为特种野猪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种源。
(二)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120万吨、青绿及藤蔓饲料220万吨;建有人工种草地17万多亩,其中相对集中人工草场6万多亩;冬闲田土种草年均10万亩以上。
(一)生产情况 1998年地区水晶阁畜禽良种场开始驯养野猪并对其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经过十多年努力,熟悉并掌握了野猪、特种野猪生活习性,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圈舍建设技术,并带动部分农户从事特种野猪养殖。目前,全区初步建立玉屏泉源、铜仁武陵、松桃世富豪、印江高老庄和江口武家山、梵态等6个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还有零星饲养。据2009年末统计,存栏总量为4128头。
(二)生产方式和饲养管理情况 全区特种野猪养殖主要集中在规模场和规模小区养殖,采用野公猪与杜洛克母猪(或江口萝卜猪)杂交生产F1代特种野母猪,再用F1代回交野公猪生产F2商品代,即特种野猪。特种野猪外似野猪,与野猪相比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采用自配料加青草育肥,是目前销售的主要产品。
(三)疫病防控情况 我区对特种野猪疫病防控是以常规防疫为主,各养殖场、户在做好常年免疫的同时因病设防。目前,危害特种野猪发展的主要疾病是猪瘟,其它疫病尚未发现和未见报道。
(四)销售情况 我区特种野猪以活猪外销为主,区内有少量胴体鲜销,屠宰形式与家猪相同,未有加工产品销售。
2009年4月玉屏县泉源特种养殖场与深圳市农牧实业公司、广州市山货批发市场建立了特种野猪供销伙伴关系,协议年供销量在5万头以上。
由于特种野猪遗传了家猪和野猪的优良基因,一是对各种疫病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在生产过程中发病少,用药少,有利于产品质量提高和安全。二是克服了野猪个体小、生长慢、产仔少的缺陷,表现出生长发育快,喜吃青绿饲料,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有利于减少原粮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从国内外市场动态看,养殖特种野猪行业竞争小,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
1、区内需求增加。 随着我区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梵净山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到2015年,铜仁市城乡人口将达到60万,按每人每年消费5公斤计,预计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公斤,折合5.4万头;以梵净山旅游为中心的全区游客量将达到500万人(次),按100万游客每人消费1公斤计,预计消费量100万公斤,折合1.8万头;以消费特种养殖产品为主的特色餐饮逐步形成,全区预计建成500家特色餐饮店,每店每年按消耗5000公斤计,预计消费250万公斤,折合4.5万头。综上所述,到2015年全区每年预计需特种野猪11.7万头。
2、外销前景看好 自2004年来,我区加大了对外合作力度,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洽谈生态畜牧业合作项目,并签定了优质生猪“产销联建”协议,从政府引导转向企业具体合作。2008年,印江县生猪生产通过东莞市人民政府认定,成为东莞市菜篮子基地,开通了我区生猪销往东莞的绿色通道,其中包括特种野猪销售。2009年4月,玉屏县泉源特种养殖场与深圳市农牧实业公司、广州市山货批发市场建立了特种野猪供销伙伴关系,年供销量在5万头以上。随着中央拉动内需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尤其是与深圳、东莞合作前景更广阔,将为特种野猪养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市场竞争能力强
一是生产成本低。根据区内玉屏泉源、铜仁武陵特种野猪养殖场,印江县鑫源、贵州一鸣饲料厂提供特种野猪、良种猪饲料配方,结合我区现有饲养水平测算,育肥1头特种野猪消耗玉米148.5公斤,需饲料费680元、防疫费15元;育肥1头三元猪消耗玉米220公斤,需饲料费720元、防疫费30元。相比减少玉米消耗71.5公斤,减小生产投入55元。
二是产品质量好。根据我区组织专家对特种野猪、外三元猪和江口萝卜猪屠宰测定得出:①特种野猪屠宰率为73.47%,比外三元猪高5.37个百分,比江口萝卜猪高1.58个百分点。②瘦肉率为67.00%,比外三元猪高2.09个百分点,比江口萝卜猪高25.65个百分点。同时取样送贵州师范大学进行肉质测定,经测定得出,特种野猪肉:①胆固醇含量是每100g鲜肉中含42.08mg,比外三元猪低15.62mg,比江口萝卜猪低14.57mg。②粗脂肪含量是1.47%,比外三元猪低0.87个百分点,比江口萝卜猪低1.9个百分点。③含脂率是13.19%,比外三元猪低6.68个百分点,比江口萝卜猪低23.87个百分点。④亚油酸含量是每百克脂肪酸中含8.27g,是外三元猪的2.35倍,江口萝卜猪的2.58倍。⑤亚麻酸含量是每百克脂肪酸中含1.29g,是外三元猪的5.86倍,江口萝卜猪的3.39倍。
在特种野猪肉中,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比例合理,比值为6.4:1,符合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荐标准。其对比表如下:
三个猪种屠宰和肉质分析比较表
三是产品价格走向好。从目前情况看,特种野猪活猪、鲜肉价格高位运行,约为家猪的3倍。造成这种现状的出现主要是:特种野猪产品少、质量好,受世界金融危机和甲型N1H1流感影响生猪价格下滑。
我国是以消费猪肉为主的国家,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消费量世界第一,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拉动内需政策的见效和对甲型N1H1流感恐慌的消除,生猪价格将会提升,特种野猪与家猪的价格差将会缩小,有利于大众接受和消费特种野猪产品;有利于特种野猪养殖做大做强;有利于体现特种野猪肉绿色环保,消费健康。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特种野猪产品提供更宽大的价格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前三年生猪、特种野猪活猪市场平均销售价,结合防疫、饲养成本测算,每出栏1头特种野猪比出栏1头家猪多收入245元,同时减少玉米消耗量71.5公斤。我区区位优势好,自然资源条件好,受甲型N1H1流感影响小,可趁南亚地区,我国沿海地区缩减或退出畜禽饲养之机,加快特种野猪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同时,我区农村劳动力丰富,坡耕地面积大,水质优良、气候温和适宜特种野猪养殖。大力发展特种野猪可减少坡耕地耕作,减小种植业投入,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独具彰显。
综上所述,特种野猪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促民增收多、发展前景好。
全区虽建了6个特种野猪扩繁场,但起步晚,辐射带动能力弱,生产总量小,现有存栏4000余头,难以满足于规模发展。
由于核心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又存在成本高,风险大,民营企业难以独立完成。
由于核心场尚未建成,丰富的野猪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种公猪少,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委、行署“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的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特种野猪养殖,力争把铜仁地区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特种养殖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原则;坚持绿色环保饲养,旅游产品定位,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坚持以企业投入、生产、经营为主体,国家引导、补助、鼓励、保障社会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理念发展,以利益链条拉动品种选育、饲料生产、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打造贵州省梵净山特种野猪品牌,把特种野猪养殖培育成全区生态畜牧业中的特色产业。
到2015年全区年出栏特种野猪15万头以上,初步建成以良种繁育为龙头,集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详见附表1)。
以梵净山旅游环线为基础,建设铜仁、玉屏、江口、松桃、印江等特种野猪生产基地,辐射带动思南、石阡、德江、沿河、万山等县、特区发展。
1、产品方案 以特种野猪为主要销售产品。用梵净山野公猪×杜洛克母猪,生产特种野母猪(50%野猪血源);以特种野母猪回交野公猪,生产特种野猪(75%野猪血源)。
2、建设方案 以社会投资为主,国家投资为辅,激励社会资金发展特种野猪生产经营企业,建设500个特种野猪养殖小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带动1万户农户发展特种野猪养殖,达产后年出栏特种野猪15万头以上。
3、建设内容及规模
3.1 建核心场1个,年选育纯种野猪500头以上,为扩繁场、养殖小区提供种源。
3.2 建扩繁场6个,保证年产特种野母猪6000头以上,为养殖小区提供合格种群(所需杜洛克母猪由区内有资质的种猪场就近供应)。
3.3建养殖小区500个,常年存栏能繁特种母野猪1.2万头以上。
4、生产进度 利用3-5年时间着力完成特种野猪良繁体系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10--2011年完成核心场、扩繁场建设任务,2014年末完成养殖小区建设,带动员1万户农户从事特种野猪养殖,2015年末,全区出栏特种野猪12万头以上,带动旅游、饮食服务等产业发展。具体生产进度为:
2010年 成立特种野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初步建设核心场,全面完成6个特种野猪扩繁场改、扩建任务,新建45个特种野猪养殖小区。全区改、扩、新建圈舍面积4.88万㎡,培训业务人员500人次,年出栏特种野猪1.2万头以上。
2011年 进一步扩大核心、扩繁场生产规模,改、扩、新建圈舍面积6.72万㎡以上,累计建成特种野猪养殖小区150个以上,建人工饲草饲料基地0.75万亩,申报特种野猪屠宰场和饲料加工厂项目。年出栏特种野猪1.5万头以上。
2012年 巩固完善特种野猪养殖小区,累计建成特种野猪养殖小区250个以上。全年改、扩、新建圈舍面积6.4万㎡,累计建成人工饲草饲料基地1.3万亩,年出栏特种野猪2.5万头以上。
2013年 当年改、扩、新建圈舍面积10.88万㎡,累计建成420个特种野猪养殖小区、建成人工饲草饲料基地2.15万亩以上,带动年0.7万户农户从事特种野猪养殖,年末特种野母猪存栏达10000头以上,出栏特种野猪4万头以上。
2014年 当年改、扩、新建圈舍面积5.12万㎡,累计建成500个养殖小区、建成人工饲草饲料基地2.6万亩以上。全面培训养殖小区干部群众,带动年1万户农户从事特种野猪养殖,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开展畜产品一体化认证,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年末出栏特种野猪8万头以上。
2015年 存栏特种野母猪1.2万头以上,出栏特种野猪15万头以上。
1、核心场建设 需资金2410万元。其中征地费1400万元,建安工程704万元,引种91万元,设备采购208万元,饲草饲料基地建设2万元,不可预计费用5万元(详见附表2-1)。
2、扩繁场建设 需资金213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1597.2万元,引种139.2万元,设备采购369万元,饲草饲料基地建设6万元,不可预计费用18.6万元详见附表2-2)。
3、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建500个特种野猪养殖小区需资金220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18600万元,采购种猪2375万元,兽医诊治设备采购350万元,饲草饲料基地建设500万元,不可预计费用175万元详见附表2-3)。
4、培训农户 预计培训农民10000人(次),按300元/人次计,需培训费30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需建设资金28840万元。
实施特种野猪养殖是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需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原则上申请国家扶持,出台惠民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广大农户养殖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扶持,引导农户(企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估算发展资金为29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7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贴13332万元(核心场2410万元,扩繁场462万元,规模养殖小区10000万元,培训费300万元,不可预计资金160万元),业主自筹15668万元。
1、经济效益 根据近三年生猪、特种野猪市场平均销售价,结合饲养成本、防疫成本测算,农户出栏15万头特种野猪比出栏15万头家猪多收入3675万元。同时减少玉米消耗量1072.5万公斤。
2、社会效益 年出栏特种野猪15万头,产值2.7亿元,提供税金810万元,销售利润6675万元,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9元;消耗农作物干秸秆1.5万吨,减少农户养殖投入600万元;减少防疫成本225万元,进一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生态效益 实施15万头特种野猪养殖,减少3.75万亩坡地耕作,能加快全区石漠化治理、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卫生条件,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地、县分别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引导农民调整养殖结构,把特种野猪养殖列为培育农村和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科学制定发展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发展特种野猪养殖工作列入年终绩效目标考核重点内容。
1、地、县、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资金,鼓励、集中社会资金发展特种野猪养殖及产品开发。对实施特种野猪养殖的农户和企业实行如下优惠政策:每引进1头特种母猪补贴1000元,纯种野公猪补贴2000元;新建规模场(户),圈舍按100--150元/ m2、草种费按60元/亩补贴;饲料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特种母猪同等享受国家良种母猪补贴及政策保险”。
2、金融、信贷部门积极支持特种野猪产业的发展,国土部门优先办理用地手续,林业部门优先办理圈舍建设用材手续,农业沼气建设项目要与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配套实施。
1、完善质量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标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标准、饲料卫生标准、畜生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特种野猪饲养基地,抓好疫病综合防治工作,保证饲养环境安全可靠,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2、制定养殖技术规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养殖技术攻关;组织开展《特种野猪选育》、《特种野猪与家猪养殖效益综合分析对比》试验,加快养殖技术培训,编写《特种野猪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印发到户。
3、抓好示范带动。重点抓好以场带户工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正确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